編 委 會
主 編
陳 健
副主編
劉懷野 鄭 林
王桂成 鄭麗杰
編 委
楊廣林 趙 剛 韓 迪 潘春雷
高寶財 李 靜 韓 碩 黃 晶
楊日桓 張文軍 吳奎杰 杜德來
前 言
遼寧省地處歐亞大陸東岸,屬大陸季風氣候,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外貌和氣候條件,是自然災害較頻繁、較嚴重的省份之一。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暴雨、暴風雪等災害天氣及其衍生災害日益增多,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和工農業生產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防災、減災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是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要工作。而畜牧業是氣象高影響行業,養殖企業所處的農村又是氣象防災減災薄弱地區,為貫徹全國防災、減災工作精神,增強防災減災意識,zui大限度預防和降低洪災、臺風、冰凍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給畜牧業生產造成損失,確保畜牧生產正常進行,遼寧省農業農村廳編制了《畜牧業防災減災技術手冊》,供全省各級畜牧管理部門、養殖場(戶)結合生產實際參考。
該手冊的編制得到遼寧省畜牧業生態建設中心、遼寧省畜牧業發展中心、遼寧省現代農業生產基地建設工程中心、遼寧牧邦畜牧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一、自然災害類型簡介
(一)洪澇災害
遼寧省年平均降雨量自西北向東南方向逐漸增多,西北地區在400-500毫米之間,東南地區則多達800-1050毫米。全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
遼寧省是中國北方暴雨的多發區,在夏季易發生暴雨洪澇、山洪泥石流等災害。據氣象資料統計,1962年丹東寬甸黑溝24小時降水量高達657毫米,排全國第七位。遼寧省暴雨日數的分布自東南向內陸減少,并存在兩個暴雨中心:一個在東南部鴨綠江下游的寬甸,年暴雨日數為5天;另一個在遼河河谷、渤海沿岸的營口地區以及金州地區沿海各縣,年暴雨日數為2-3天。6-9月份為暴雨多發期,占暴雨總日數的60%以上。
暴雨對畜牧業主要危害:淹沒或損壞位于低洼位置的養殖場(戶)設施和設備,造成畜禽死亡;加大疫病傳播可能,養殖場(戶)經過雨水沖泡,容易滋生細菌、蚊蠅;影響交通運輸,洪水席卷而過之處,道路積水、路基路面破壞,迫使原料、飼料、養殖成品等貨運成本上升、運力下降,給養殖場供應鏈帶來壓力。
(二)冰凍雪災
遼寧省大風雪過程的分布特征為:平原和沿海多于東西部丘陵山區,以遼河中下游和遼東半島最多,沈陽居于全省之首,東北部和西北部山區較少。遼寧東部地區積雪深度zui大,累年zui大積雪深度可超過30厘米。
2021年11月,內蒙古、東北、華北等地出現強降雪過程,其中沈陽、大連、鞍山、錦州等多地出現大暴雪到特大暴雪。遼寧省氣象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021年11月6日8點到9日下午4點,遼寧62個氣象站平均降雪量為41毫米,zui大降雪量和zui大小時降雪量都出現在鞍山站,分別為80.3毫米和10.6毫米。受暴風雪影響,遼寧全省遭受了較大的經濟損失。
暴雪對畜牧業主要危害:暴雪壓塌畜禽舍,壓死、凍死、凍傷畜禽;水力、電力等設施設備遭到損壞;道路交通中斷,給養殖場戶帶來極大經濟損失。
(三)風災(臺風等)
臺風是一個巨大的能量庫,其風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可達到60米/秒以上。據測,當風力達到12級時,垂直于風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風壓可達230公斤。臺風還是非常強的降雨系統,一次臺風登陸,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有時甚至可多達500-800毫米。臺風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是zui具危險性的自然災害,其臺風強度大,洪水出現頻率高,波及范圍廣,來勢兇猛,破壞性極大。據統計,1949-2019年期間,有6次臺風影響遼寧,僅2020年一年中就有4次臺風影響遼寧,給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臺風對畜牧業主要危害:臺風帶來的大風大雨可導致臺風過境地區畜禽養殖場戶房舍倒塌,雨水倒灌入場,造成畜禽死亡,養殖場損失慘重;水力、電力、交通等設施設備遭到損壞;加大動物疫病傳播的可能性。
(四)地震
遼寧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雖然地震的發生并不頻繁,但是一但發生其破壞性和社會危害程度極大。地震主要是由地球內部動力作用引起的,歷史上遼寧曾受到本?。ㄈ绾3?、岫巖等地)及鄰近省區地震影響,都有明顯的破壞作用。
地震對畜牧業主要危害:地震可導致養殖場戶建筑物損壞、倒塌,對人畜造成傷亡和財產損失;水力、電力、交通等設施設備遭到損壞;震后造成動物疫情流行。
二、防災減災技術
(一)災害之一:洪澇災害
洪災是指一個流域內因集中大暴雨或長時間降雨,匯入河道的徑流量超過其泄洪能力而漫溢兩岸或造成堤壩決口導致泛濫的災害。畜牧業洪災主要因大量的雨水引起山洪暴發、江河溪流水位上漲,造成畜禽養殖場地進水、房舍坍塌設備毀壞或畜禽被洪水沖走、死亡。
1.洪澇災害防減災技術
1.1項目選址要求
畜禽養殖場戶選址對于預防洪災至關重要,選擇場地要避害興利。畜禽養殖場選擇的基本原則是背風向陽、地勢高燥、水源清潔、交通方便。避免建在低洼處、澇洼塘、水庫下游等地,禁止建在山澗、溝壑、河灘及干枯河道等洪水排泄通道上面。
1.2修建排洪、擋水工程
1.2.1畜禽養殖場建在山坳和丘陵地段,按照大于當地常規雨量10-30毫米計算水量,在建場時或建場后對養殖場上游做排水泄洪處理,修建暢通的排水泄洪溝,還要在養殖場四周修建混凝土擋水墻。
1.2.2畜禽養殖場建在低洼位置,且養殖場位置低于水平線,周圍高處雨水自然歸于低處的畜禽養殖場,會形成具有較大沖擊力的洪流,對養殖場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樣的場地要因地制宜在養殖場周圍修建擋水圍墻和泄洪通道。
1.2.3養殖場位置處于山坳和丘陵低洼位置,要全面考慮當下地質情況,在建筑物上游的某一高度,要勘探確定地表與地下隔離層的深度,所產生下移角度,外力水質長期浸泡,造成泥石流給養殖場畜禽舍造成毀滅性破壞。預防措施主要是為保護畜禽養殖場免遭破壞而修建的防護、排導、攔擋等工程設施,例如護坡、擋墻、順壩、丁壩等工程。為改善泥石流的流向與流速修建排泄溝、導流堤、急流槽、渡槽等工程。
1.3完善應對措施
1.3.1排查安全隱患。做好養殖場內用水用電情況安全檢查,固定供水管,檢查修繕電力設備,防止其被洪水沖毀而影響生產生活。做好抽水泵和應急照明設施的調試以及電路安全檢查,確保金屬觸碰部位保持初始直流弱電控制狀態。
1.3.2加固畜禽舍、倉庫及其他相關設施。對不牢固的、存在危險的畜禽欄舍應立即檢修,做到頂不漏雨,預防大風暴雨損毀畜禽舍。依山而建或地勢較為低洼的養殖場,要防范山體滑坡和雨水倒灌。在建場時或建場后對養殖場上游高度做有組織排水處理,修建暢通的排水水溝,在養殖場四周修建混凝土擋水墻。盡量將低位處的生產設備、勞動工具等轉移到地勢較高位置,必要時提前將畜禽轉移至其它安全處飼養。
1.3.3防洪物資儲備。洪災地段的畜禽養殖場要常備土石料、沙袋、麻袋、水桶、水泵、鐵锨、帳蓬等防洪工具和設備;要做好飼料、疫苗、消毒藥品、消毒設施、搶險工具等應急物資儲備,防止因道路損壞、運輸中斷等導致的飼料等物資短缺。此外,如果遇到連續暴雨,空氣相對濕度非常大,溫度也高,正是霉菌滋生的適宜環境,需提前做好飼料的防潮、防霉工作。
1.3.4落實臨時安全備用場所,尤其是處于低洼地帶或離地質災害點較近的養殖場戶,要嚴防強降水隱患。發生緊急情況時,要采取果斷措施,盡快轉移人員及畜禽,確保人員安全,減少畜禽傷亡。
1.3.5及時開展糞污處理、貯存等設施設備的維護和檢修,確保設備有效運行。必要時,對貯液池等存儲設施要加蓋臨時雨棚,防止畜禽糞污滿溢或漏排,嚴格杜絕養殖污水直排、偷排。
2.洪災后生產自救技術措施
2.1檢修生產設施。災后對生產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及時處理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洪澇災害后,迅速組織人員對畜禽圈舍、棚欄、圍墻、糞污處理等設施設備進行檢修、維護、加固、更新,及時恢復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保證不漏電,做到不漏雨、不積水。糞污處理場所發生雨水流入的,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止污物隨雨水流入江河或造成其它污染。
2.2全面消毒滅源。及時清除被洪水浸泡圈舍、棚欄及生產場地內遺留的淤泥、糞污和各類雜物,沖洗地面、墻壁,清理雨水、污水溝渠管道系統,保持排水暢通。及時進行畜禽、養殖場所、周圍環境消毒滅源。根據不同消毒需要,選擇不同的消毒藥物、消毒方式,重點做好圈舍、運動場和周圍環境及運輸車輛、用具、飲用水消毒,不留死角。定期開展防蚊滅鼠工作,減少傳播疫病的機會。
2.3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飲水衛生,提供清潔水源并根據畜禽不同階段的生長需要供給營養全面的飼料,適當添加一些多維、電解質等抗應激劑及免疫增強劑,促進畜禽機體的恢復,減少應激反應。飼料飼喂前進行仔細檢查,不要用霉變飼料飼喂畜禽,防止中毒。對受潮霉變飼料及飼料原料要作銷毀處理。
2.4加強防疫檢疫。要切實做好災后畜禽免疫工作,密切關注重大動物疫病和災后易發病,加強疫情巡查,密切關注疫情動態。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病,及時上報屬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并嚴格落實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嚴防擴散蔓延。
2.5做好無害化處理。已具備處理能力的無害化處理場(戶),要及時、規范對死亡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采用就地深埋等方式處理的,要按照技術規范要求,做好技術指導和現場監督,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2.6切實加強自我保護。災害期間和災害發生后,要高度重視人身安全,特別是防止雷擊、設施漏電、電線落水等引發的觸電事件;養殖場(戶)飼養管理及工作人員在災后恢復生產的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保護,遵守防疫規定。飼養管理人員要穿戴防護服(鞋、帽),養成勤洗手、勤消毒習慣,盡量避免直接接觸病死畜禽。如有傷口,要及時處治,感覺不適時,要及時就醫,防止感染疫病。
(二)災害之二:冰凍雪災
雪災是低溫冰凍連鎖災害,大雪對畜牧養殖影響極大,特別是大跨度的禽舍或棚、欄危害zui大。當降雪時間較長、積雪過厚,雪的平方米重量超出了畜禽舍屋面設計荷載,易造成畜禽舍塌陷、壓死畜禽等災害。2021年11月上旬我省一場大雪連下近40小時,雪厚度平均達400毫米,造成全省大量養殖場畜禽舍塌陷和畜禽死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1.冰凍暴雪災害防減災技術
1.1畜禽圈舍建筑要求
建筑形式應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因地制宜選擇建筑形式,嚴格執行標準的風壓、雪壓荷載。尤其是大跨度的養殖畜禽舍、大棚,要注意畜禽棚舍、梁、板、柱牢固搭配銜接,要可承受降雪每平方米200公斤以上荷載??紤]畜禽舍屋面的通風,去除或縮小女兒墻高度,減少周圍高大樹木,使其屋面自然通風,減少積雪在屋頂的堆積厚度,降低棚舍倒塌風險。
1.2 禽舍建筑設計范例
總體要求:抗震設防烈度 7 度;建筑設計 使用年限 15 年;建筑類型為磚混;地上部分耐11火等級為二級;屋面防水等級為Ι級;建筑一層; 設計檐口高度 3.0 米,室內外高差為 0.15 米。 墻面做法:墻體構造柱 3.6 米間距。外墻 為 240 毫米厚燒結普通磚砌筑,砌塊強度等級 MU10。砂漿采用 MU5 水泥砂漿砌筑。1:3 水 泥砂漿麻面處理+外貼 50 毫米苯板保溫層+水 泥砂漿面層。內墻面 1:3 水泥砂漿兩遍 20 毫米。 地面做法(由上至下):1C25 細石混凝土 隨打隨壓光 80 毫米厚+素土夯實。
其他建筑技術:門窗洞頂應設置鋼筋混凝 土過梁,過梁可參考下表參數,過梁與構造柱 相碰,預制改為現澆。
L(洞口寬度) | H(梁高) | ① | ② | ③ |
≤1000 | 180 | 3Φ12 | 2Φ10 | Φ8@150 |
1000<L≤1500 | 180 | 3Φ14 | 2Φ10 | Φ8@150 |
1500<L≤1800 | 200 | 3Φ14 | 2Φ12 | Φ8@150 |
1800<L≤2400 | 250 | 3Φ16 | 2Φ12 | Φ8@150 |
2400<L≤3000 | 300 | 3Φ16 | 2Φ12 | Φ8@150 |
注:混凝土強度等級為 C25;過梁長度 L=洞口+500 毫米
1.3 完善應對措施
1.3.1 注重監測預警。要根據當地氣象特點, 時刻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充分利用電視、廣播、 微信、手機短信等媒體接收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開展預防和應對。根據天氣的嚴重性預判,提前分析惡劣天氣對生產的影響,做到早知道, 早動手,早準備,早防范。
1.3.2 排查安全隱患,做好養殖場內用水用 電情況安全檢查。檢查修繕電力設備,保持觸 碰部位直流弱電控制狀態;排查供暖設施設備 是否正常運行;做好應急照明設施的調試以及 電路安全檢查,及時處理存在的各種安全隱患。
1.3.3 加固畜禽舍、倉庫及其他相關設施, 做好畜禽舍的增溫保暖工作。及時檢查畜禽舍 骨架是否穩固,棚室薄膜是否完整無損,對老 舊、鋼管銹蝕嚴重、竹竿老化斷裂、抗雪壓能 力差的畜禽舍應立即檢修加固,防止大風和積雪對畜禽舍設施造成損害。
1.3.4 加強人員值守,儲備飼料、農用薄膜 等物資,做好飼料、取暖燃料、疫苗、消毒藥 品、消毒設施、搶險工具等應急物資儲備,防 止因道路損壞、運輸中斷等導致的飼料等物資短缺。
2.冰凍暴雪災后生產自救技術
2.1及時清理積雪。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及時人工清除畜禽舍屋頂積雪,有條件的可采用吹雪機清除積雪,減少畜禽舍棚頂承重,防止畜禽舍被暴雪壓塌,避免更大的人畜傷害。
2.2加強保溫措施。畜禽舍的后墻、山墻、前墻增加保溫設施,可以堆放農作物秸稈,臨時砌泥土坯等。陳舊圈舍要及時封嚴墻體、門窗的殘留縫隙,達到上不漏雨雪,中不透風,下不潮濕。要確保舍內溫度適宜,必要時可在畜禽舍內增加加溫設施,認真做好畜禽舍的防寒保暖工作。加強密封措施,關好門窗,嚴防寒風侵入導致舍內溫度大幅下降;儲備一定量的供暖燃料,以保障供暖的不間斷,防止發生斷電斷暖等導致幼齡畜禽凍傷。
同時,要注意適量通風、防火安全。由于門窗關閉,畜禽舍長期處于相對密閉狀態,舍內空氣中的氨氣、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和粉塵的含量會嚴重超標,易引發畜禽生病。對有風機通風的畜禽舍,每天還應保持正常的通風換氣,具體時間間隔根據舍內畜禽密度和實際情況而定,通風換氣時間不宜過長,每次5-10分鐘左右;對沒有風機通風的畜禽舍,每天也應定期開啟朝南向的窗戶予以通風換氣(切忌窗戶對開),在通風換氣之前和換氣的過程中,應加溫提高舍內溫度,以保障舍內溫度不會因為通風而大幅下降,在保證舍內溫度適宜的前提下達到通風換氣的目的。
2.3檢修生產設施。災后對生產設施進行一次全面檢查,搶修加固畜禽圈舍、糞污處理等生產設施,完善配套設施,消除隱患,為災后恢復生產提供保障。室外供水管道用保溫材料包扎,防止水管凍裂。對電器線路及時進行檢修,確保不因大風造成電器線路發生短路等情況。因目前的禽舍設計大多是自動化和半自動化養殖設備,禽舍縱向長度在百米左右,普遍沒有橫向拉梁,當屋頂積雪重量加大,可導致縱向兩墻處移動、倒塌,建議采用以下兩種方式簡單補救:
2.3.1在兩縱向墻體上圈梁每3-5米處,對拉一條Φ25螺紋鋼或鋼絲繩,兩圈梁做四面報筐相連。
2.3.2沒有圈梁的墻體,在縱向兩墻上方外檐處通放一根200毫米槽鋼,打穿墻孔將兩墻橫向連接一起,間距不超過3-5米。
2.4加強飼養管理。要做好飼料營養調控,提高機體御寒能力。注意飲水衛生,提供清潔水源并根據畜禽不同階段的生長需要供給營養全面的飼料,適當添加一些多維、電解質等抗應激劑及免疫增強劑,促進畜禽機體的恢復,減少應激反應。飼料飼喂前進行仔細的檢查,不要用霉變飼料飼喂畜禽,防止中毒。對受潮霉變的飼料及飼料原料要作銷毀處理。
在保障供應的飼料營養全面的前提下,為了應對寒冷襲擊,應在畜禽日糧中多增加一些能量飼料(如玉米、油脂等),可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20%左右,以保證能量消耗,提高畜禽自身的御寒能力,從而提高畜禽機體的抵抗力。
2.5全面消毒滅源。及時進行畜禽、養殖場所、周圍環境消毒滅源。根據不同消毒需要,選擇不同的消毒藥物、消毒方式,重點做好圈舍、運動場和周圍環境及運輸車輛、用具、飲用水消毒,不留死角。定期開展滅鼠工作,減少傳播疫病的機會。
2.6加強防疫檢疫。要密切關注重大動物疫病和災后易發病,加強疫情巡查,密切關注疫情動態。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病,及時上報屬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并嚴格落實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嚴防擴散蔓延。要切實做好災后畜禽免疫工作,嚴格執行養殖場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做好環境消毒工作,把好疫病傳入關;加強對存欄畜禽的監測與巡視,一旦發現異?,F象,應做到早隔離、早診斷和早治療,如確診或懷疑為傳染性疾病時,應及時向當地畜牧獸醫主管部門匯報,保障疫情得到及時處置和有效控制。
2.7做好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嚴禁上市銷售,對病死畜禽尸體和污染物采取無害化處理。已具備處理能力的無害化處理場(戶),要及時、規范對死亡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采用就地深埋等方式處理的,要按照技術規范要求,做好技術指導和現場監督,防止次生災害發生。
2.8切實加強自我保護。養殖場(戶)飼養管理及工作人員在災后恢復生產的同時,要特別注意自身保護,遵守防疫規定。飼養管理人員要穿戴防護服(鞋、帽),養成勤洗手、勤消毒習慣,盡量避免直接接觸病死畜禽。如有傷口,要及時處治,感覺不適時,要及時就醫,防止感染疫病。
(三)災害之三:風災(臺風等)
風災是指風力達到一定強度,對畜牧設施造成損壞的自然災害。風災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和季節性,遼寧省冬春季節易遭遇寒潮大風天氣,夏季極端天氣時會遭遇臺風,風力一般可達7~8級甚至10級以上,大風天氣還常伴隨雷電、暴雨等,共同形成對畜牧業破壞性極強的災害天氣。
1.風災害防減災技術
1.1 項目選址要求
建場選址時,山區的山口、丘陵地帶低凹處、大型建筑物風道對應位置、兩林帶中間風口處及氣象部門監測掌握的風口位置均不宜畜牧養殖場選址。
1.2 畜禽圈舍建筑要求
1.2.1 設計畜禽圈舍時,應根據當地風力實 測值計算建筑物的抗風等級;修建畜禽圈舍, 應做到設計合理、基礎扎實、結構牢固、材料 耐用。
1.2.2 在沿海大風地區修建畜禽圈舍時,應 20注意減少建筑物的受風面積,畜禽舍的短邊與 大風垂直,長軸與大風方向平行。對門窗、天 窗或易受風吹折損的舍外部件,在構造上應予 以加固。在修建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畜禽舍時, 尤應注意強大氣流的直接沖擊或由于強大氣流 所引起吸力的作用,防止舍頂被風掀壞。
1.2.3 在建場初期,要按設計部門的總體設 計要求,做好填加防風施工措施。對已經完工 的地區,定期巡檢,同時請專業人員、隊伍做 強風預險評估,對所有棚、欄、禽舍做加固處 理
1.3 完善應對措施
1.3.1在收到氣象部門大風(臺風)預警時,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做好畜禽欄舍、養殖附屬設施的安全檢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舊畜禽養殖棚舍,立即采取加固畜禽欄舍或暫時轉移牲畜;場區零星物品,集中室內存放,避免飄浮墜落傷及人員;如遇特大強臺風,需提前關掉總電源,并做好供電設施的保護,確保做到臺風過后及時恢復供電,使場區正常運行;同時徹底清理或疏浚畜禽養殖場排水系統,及時開展糞污處理、貯存等設施設備的維護和檢修,做好排水防洪防澇工作。
1.3.2做好飼料等物資的采購、儲存及保管工作。備足飼料和一定量農用柴油等應急物資,準備好抽水機、應急照明設施、動物防疫消毒液和消毒機械等,儲備好應急疫苗等其他物資,保證應急需要,保障災后恢復生產。
1.3.3舍外放養畜禽要及時趕回,躲在避風處圈養,避免在外受傷死亡。
1.3.4臺風期間,加強畜禽飼養管理。應在飲水或飼料中增加維生素或藥物來加強畜禽對環境的抵抗力。
2.風災過后生產自救措施
2.1 做好受災畜禽轉移。災后要先把畜禽轉 移至安全地帶,避免畜禽遭受風吹雨打,導致 能量的損失和免疫力的下降。
2.2 清理雜物。及時清理被臺風損壞的欄 舍、樹枝、淤泥等雜物,保持環境整潔與排水 暢通。
2.3 檢修生產設施。災后要對養殖區域所有 房屋、棚、欄、舍建筑進行全面評估,根據受 災實際情況及時補救、修繕、加固,及時恢復 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及時檢查糞污處理設 施運行情況,如有漏排等情況出現及時修復。
2.4全面消毒滅源。對大風過后受損和非受損設施全面消毒、特別是禽、畜、食槽、飲水系統等。及時做好受災畜禽轉移,清除欄舍周邊特別是排水溝里的污水、污物,保持環境整潔與排水暢通。配備好燒堿、生石灰等消毒藥,對畜禽飼養場所清洗后進行一次徹底全面消毒滅源,養殖場消毒池要每天更換消毒藥。定期開展防蚊滅鼠工作,減少傳播疫病的機會。
2.5加強飼養管理。注意飲水衛生,提供清潔水源;根據畜禽不同階段的生長需要供給營養全面的飼料,適當添加一些多維、電解質等抗應激劑及免疫增強劑,促進畜禽機體的恢復,減少應激反應。高溫天氣要適時通風,予以降溫。飼料飼喂前必須進行仔細的檢查,不要用霉變飼料飼喂畜禽,防止中毒。
2.6加強檢疫工作。風災一般造成畜禽死亡的機率較低,但如出現死亡病畜要及時申報上級管理部門,并送到當地“無公害處理場”進行統一處理,杜絕私自掩埋處理,更不能流入市場,造成更大的社會災害。
2.7加強疫情監測。要密切關注重大動物疫病和災后易發病,加強疫情巡查,密切關注疫情動態。一旦發生重大動物疫病,及時上報區動物疫病防治指揮部,并嚴格落實撲殺、無害化處理等措施,嚴防擴散蔓延。要切實做好災后畜禽免疫工作。
2.8養殖區域管理流程上墻,嚴格管理人員的自身防護安全,臺風來臨少出屋,遠離居高建筑物。對禽舍等密閉房屋要勤通風,工作人員穿好防護服,養成勤洗手、勤消毒習慣。
(四)災害之四:地震
地震災害在東北地區,除個別處地震帶外,其他絕大部分地區很少發生。但也須做到“心懷遠慮、居安思?!?,有備無患,增強防災、減災綜合能力,采用多功能措施,實行綜合防治,減少地震災害對養殖業帶來的損失。
1.地震災害防災減災技術
1.1 養殖場地選址
避開大型河堤、水庫等地,溝谷、陡崖、以及易山崩和滑波的山體,與主要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居民住宅區、水源區、公共河道等有效距離不應少于500米。
1.2畜禽舍建筑標準
養殖場(戶)畜禽舍的建筑設計標準,要不低于抗震7級的設計標準?;A深埋度不低于1.2米深,在凍層之下。地梁要根據畜禽舍的高度和屋面結構、外力雨雪的重量、發生地震時的擺動,確定地梁數據結構,一般不小于400×500毫米C25砼結構。畜禽舍圈梁也不得小于400×400毫米C25砼結構,同時,橫向每3-4米做一道拉梁,防止屋面重量過大或外力作用,使縱向兩墻分離造成塌陷。
1.3 完善應對措施
地震發生后,一般會造成道路、輸電線路和供水管路中斷。儲存必要的物資是減輕地震災害影響的必要措施。
1.3.1儲備可供養殖場使用10天以上的飼草、飼料及常備藥品。
1.3.2儲備1臺以上能滿足本場養殖需要的發電設備及燃油。
1.3.3有條件的養殖場可打水井1眼,備取水設備1套作為備用水源。
1.3.4準備滿足本場所需的滅火器和消防水帶若干。
1.3.5準備滿足本場生產生活所需的帳篷1頂以上。
2.地震災害后生產自救技術措施
地震在現階段具有不能精準預測的特點,往往地震發生后會破壞原來的自然平衡和穩定,從而引發多種次生災害。所以地震減災不能忽視次生災害造成的損失。
2.1關注省、市、縣氣象部門的氣象預報和國家、省、市、縣地震臺網的信息預測,做到余震積極預防,減少進一步的災害損失,同時做好飼料、取暖燃料、疫苗、消毒藥品、消毒設施、搶險工具的儲備工作。
2.2有條件的畜禽養殖場(戶),可以設立戶外露天圈欄,在地震自然災害發生前,可把牲畜趕出室內圈棚到戶外圈欄,防止圈舍倒塌造成牲畜壓死。
2.3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預防是安全生產的環節之一。大型畜禽場要求24小時有人在崗,地震發生時,相關人員要及時打開畜禽舍通往避震圈欄的通道。日常巡察,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對震前和震后畜禽舍進行評估,同時做加固或拆除重建處理。
2.4地震災后,嚴格飲水系統的管理,地震發生時很容易將地下供水管線或地溝供水管線拉斷、產生負壓,對水管重新供水造成嚴重污染,大腸桿菌成百倍增加,因此要做好投氯消殺環節。
2.5預防次生火災。地震發生后,zui易引發的是冬季取暖火源失控以及電路短路造成的火災。養殖場一是要備齊防火設備,二是取暖火源附近不要堆放易燃物,三是經常檢修電路,防止電路老化。
2.6預防次生水災。地震發生后,極易形成堰塞湖。地震形成的堰塞湖一但危脅到畜禽安全,一要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盡快轉移畜禽。
2.7預防次生畜禽傳染病。地震發生后,自然環境遭到嚴重在破壞,一是要保障養殖場水源不受污染,二是死亡的畜禽必須按防疫部門的要求進行無害化處理不可隨意丟棄造成疫病傳播。